中国知识产权网

专利大国期待做“强”做“实”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     发布时间:2017-05-10     点击量:
(本文转载于中国知识产权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量节节攀升,已经连续6年雄踞全球首位。然而,专利的转化率约为10%,而专利资本化的比例更低,大多数专利处于“闲置”状态。

  专利大国期待做“强”做“实”

  远舟 摄/中新社

  今年64岁的沈家同是重庆同利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其倾尽多年心血发明的“浮管式水力发电机”,简单来说就是只要有流水的地方就能发电。尽管有十多项国际国内首创专利在手,至今仍未能投入批量生产。

  沈家同的境遇,或许正是当今专利发明人普遍遇到的问题。《工人日报》记者走访发现,整个创新大环境下,呈现了申请专利容易,落地投产难的现象。在重庆高新区的科技服务大市场,数十件科技成果“躺在”玻璃罩里静待“伯乐”。场内的工作人员透露,虽然通过科技大市场的平台已经促成了部分发明成果投产,但还有相当部分专利仍然无人问津。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33.9万件,同比增长21.5%,连续6年位居世界首位。目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件。专利数量屡创新高,是“中国智造”实现突破的新开始。可如何在“大”的基础上做“强”做“实”,如何进一步提高专利的转化率,如何让专利创新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尤其是以此为跳板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亟待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方协同努力。

  对创新保障作用日益彰显

  在国际市场中,知识产权向来是各家掌握话语权、具有竞争力的“必备技能”之一。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发明专利数据和排名显示,2015年中国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突破100万件,是继美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百万件的国家。在当下中国创新创造热情高涨的同时,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授权均位列世界第一,这不仅是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结果,更彰显了专利制度对于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

  在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银行工作人员现场清点“小官大贪”赵德汉受贿赃款时的花式点钞演绎,行云流水般的手法看得观众眼花缭乱。而这些花式点钞手法都已申请专利保护。在中国专利数据库中,涉及点钞的专利达2493件,除点钞手法外,还涉及点钞机、点钞液、点钞指套、点钞盒、点钞笔、点钞眼镜等等。

  “民间专利在每年的专利申请总量中占了大部分,这一方面说明人们的专利保护意识在逐渐提高,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创新能力增强的结果。”重庆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负责人洪昶说,专利并非想像中那么神秘,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或想到的小创意,都可以申请专利。

  记者从重庆市知识产权局了解到,去年全市企业专利授权31991件,同比增长15.1%,占授权总量的74.9%,企业累计申请国际专利813件,在西部地区居首位。今年,重庆将继续促进企业发明专利的创造和运用,培育一批专利投入强度大、研发人员比重高、专利产品产值占比多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专利“质”“量”不平衡亟待解决

  据记者调查,专利申请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个人。“事实上,企业的专利绝大部分成功实现成果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转化不是很理想,而最不理想的,就是个人专利转化。这不仅是重庆的现象,在全国也是如此。”洪昶说。

  在洪昶看来,个人专利转化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大多数的个人发明来自于日常生活,多为手工制造,并且缺少相应的技术条件和实验论证过程,相对于专业的科研机构,这些个人发明的技术含量较低。

  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袁杰表示,一家企业至少需要一个知识产权专员,而目前,重庆的专利代理机构不到30家,每家有资格的从业者不到10人,知识产权人才缺口较大。除了人才缺乏,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实务能力不足也是目前行业的一大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重庆市现有的专利代理机构,业务范围较为初级,服务项目主要集中在办理专利申请环节,而在科研立项选题、确定技术创新路径、企业专利战略构建等前端服务以及专利评估、专利转让交易和产业化等后端服务上十分薄弱,难以满足创新主体的需要。

  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我国专利的转化率约为10%,而专利资本化的比例也较低,大多数专利处于“闲置”状态。一些企业将专利申请作为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一个指标或是取得垄断权的途径,部分高校或科研机构也将专利申请用来为自家的创新能力“撑门面”,专利申请人将专利作为职称晋升的加分筹码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机关甚至一度提出要清理“垃圾专利”,问题的普遍性及严重性值得反思。

  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真正有用的专利应该是质量高的专利,而质量高的专利不仅是具有科技发展前瞻性的专利,也应该是真正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产品)的专利。

  专利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转化率指标的高低,更接近反映一国的“智造”潜力。专利“质”“量”双高,才能说一个国家是真正的专利强国。因此,唤醒创新热情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唤醒科技创新的整个支撑体系,是实现下一个突破,继而走向专利强国的根本。

  如何让专利转化不再难

  据中外知识产权网CEO谢旭辉分析,专利的转化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产业化,直接应用于生产;第二种是商品化,知识产权卖出去也是一种转化;第三种是证券化或者金融化,比如用技术入股公司。据他判断,如果是正常享受充分市场竞争的中小型企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率在10%左右;如果是国有企业或者科研体系下的企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率可能连1%都没有。

  要想让专利成果进入市场,实现创新与产业的对接,还需要“孵化”。在这一过程中,资金的投入至关重要。“对个人而言,资金缺乏成为实施专利转化的主要障碍之一。”洪昶说,部分专利的创意虽好,但市场推广起来就存在很多困难。

  首先是个人与企业的对接问题。“一般而言,由于企业和个人专利权人对专利的定价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这就需要有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但现在重庆还没有比较成熟和权威的评估机构。”洪昶称。

  其次是融资的问题。专利权人拿着专利去融资,目前并不顺利,这也是重庆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和其他一些相关单位目前正在着力解决的问题。“就我了解,目前只有三峡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少量金融机构,推出了知识产权融资的产品。”洪昶说。

  另外,在洪昶看来,重庆专利交易中介机构的空白,也让个人专利转化比较困难。虽然现在有每年一度的专利周展示会,重庆也搭建了西部知识产权信息网作为展示交易平台,但要推动整个专利交易发展,还需要更多的专业中介机构介入。而到目前为止,重庆还没有一家真正专业的专利交易中介机构。

  专利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专利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专利,专利持有人找不到合适的商家。”谢旭辉建议,要建立跨区域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使中小企业能够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得它们所需领域的创新成果或知识产权。

  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苏平建议,科研机构、高校以及企业都应该关注成果的应用导向、应用价值,不应该只把专利作为评价标准。大学、科研机构和产业进行合作,一定不能急功近利,产学研的最终目标一定是让成果要走向市场,产生价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重庆市正着力完善现行专利考核办法,探索建立健全对重庆市市属国有规模以上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制定专利战略、建立专利管理制度的考核制度,重点是促进专利成果转化运用的考核制度。与此同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资本化推进机制,研究制定有关配套政策。(中工网记者 李国 实习生 叶晚秋)






查看原文   电话咨询:13544847908   QQ咨询:1176391287

上一篇:向“钻石牙”说“不”

下一篇:未雨绸缪,下好商标这盘棋

友情链接 :东莞政府 东莞市科技局 东莞市工信局 东莞市商务局 广东省科技厅 广东省工信委 广东省商务厅 东莞市知识产权局 知识产权局 商标局
备案号 :粤ICP备17125350号
亿鸽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