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网

浅谈新时代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路径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     发布时间:2020-04-01     点击量:
(本文转载于中国知识产权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需求日益多元化,我国知识产权工作重心正在发生变化。为科技创新服务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理应随之作出积极响应和适应性调整。为此,需要思考新时代社会经济建设中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现状,找到问题的症结,以满足服务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社会需要。

  2月3日,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支持高校设立技术转移及知识产权运营相关课程,加强知识产权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引育结合打造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转移的专业人才队伍,推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这无疑是给新时代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教学指明了一定的方向,并且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何有的放矢地培养新时代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可参考的对策与建议。

  一是强化专业特色,进一步加大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意见》出台的背景旨在切实提升专利等科技成果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根据2015年8月29日通过的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二条的规定,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通常而言,科技成果包括专利技术(含国防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权、生物医药新品种等。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尤其是专利等技术类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是服务和推动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创新和保护的重要供给侧。因此,人才的培养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同时,就未来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而言,理应进一步加强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此外,技术类知识产权与自然科学联系十分紧密,针对此类知识产权的立法目的应解决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问题,其实质应解决创新成果的定分止争问题。人类生生不息,技术创新永无止境,对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教学需要接地气,即应强调知识应用和解决实务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是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的课程建设。加快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转移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意见》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知识产权专业化人才的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知识产权专业化人才要服务于科技创新项目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的选题、立项、实施、结题、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另一方面,构建高校专利申请前的评估体系,从专业的角度做出判断和评估,切实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专利申请质量,其实质也是服务科技成果创新和保护的全过程。因此,从知识产权专业化人才在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中的作用来看,其应当具备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此种综合能力在本质上就是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运营。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于2月24日联合发布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建设工作方案(试行)》同样强调,大力提升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切实提高高校的创新质量和效益。其本质也是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能力。再从教育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课程设计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课题体系是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如此。因此,应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改善和优化当前的课程体系,构建且强化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的课程建设。同时,根据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文献检索与应用等涉及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技能培养的课程,也已被列为知识产权专业的核心专业必修课。

  三是探索新手段,构建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新时代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要为社会经济创新和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和转化提供专业服务和智力保障。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方法,既是新时代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应当掌握的知识,也是高等院校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需要应用的教育教学手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育和塑造知识产权人才的课程、课堂与媒介要信息化、智能化,这是培养新时代知识产权人才的新手段和新方式。此外,互联网、人工智能及其衍生技术是当前乃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也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因此,新时代知识产权人才应具有深刻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印记。互联网、人工智能推动着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课堂信息化的颠覆性革新,推动着新时代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变革和创新,助力于多节点、复合式地构筑新时代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多维度智慧教育教学体系。

  简言之,无论我们是否接受改变,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正在变化。决定一项专业是否能够永葆青春,以及是否能够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一方面在于专业的培养模式和培养内容;另一方面在于忠实于专业设置的初衷,培养符合专业本意的人才。任何一门专业的开设本不易,持续更可贵。知识产权专业的设立应顺应时代的需求,符合新时代社会经济和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只有遵循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规律,找准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契合点,深化高校知识产权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有效应对新技术、新时代发展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多元需求。(作者:邓恒,北方工业大学法律系)



查看原文   电话咨询:13544847908   QQ咨询:1176391287

上一篇:把握时代主题 奋进强国征程——写在我国专利法实施三十五周年之际

下一篇:一图解密专利密集型产业

友情链接 :东莞政府 东莞市科技局 东莞市工信局 东莞市商务局 广东省科技厅 广东省工信委 广东省商务厅 东莞市知识产权局 知识产权局 商标局
备案号 :粤ICP备17125350号
亿鸽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