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创业似乎正进入“最好的时光”。一段时间以来,很多新媒体平台相继推出诱人的入驻和奖励计划。内容平台豪掷千金,内容生产者看上去“有得赚”。《人民日报》最近撰文指出,搭台唱戏的背后,版权等老生常谈的问题依然存在。平台之争风起云涌的背后,内容的价值尚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 从最早的微信公众平台,到头条号、百家号、凤凰号、网易号……互联网的大小巨头纷纷进入内容市场,希望在分发平台中分一杯羹。平台的出现好似立起了一座座山头,将各类自媒体资源聚拢其中。UGC(用户生产内容)逐渐从各自为战的小作坊式生产,向集团化和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科技边角料发现,蛋糕越做越大的背后,根源还是优质内容的集聚。业内人士称,各个内容平台实际上主要通过信息流广告的方式积累了一大批广告主,已经有很强的造血、盈利能力。名为烧钱,实为反哺创作者,把一部分广告收益分给创作者,以此吸引更多的创业者,打造平台的内容生态。 从内容平台的角度来看,聚集更多的内容生产者,并实现优质内容精准分发,可以借此盘活广告资源,连接起创作者、粉丝、广告商三方的关系。广告商为版面付费、平台为创作者提供内容生产分发、读者消费创作者的内容、广告商背后的商家赚粉丝的钱,一个大的平台商业生态就此形成。
版权问题依旧内容遭遇“贱卖”
然而,在平台方跑马圈地的过程中,版权再次成为众矢之的。 自媒体人望月曾收到某平台员工信息称,“之前抓取了我们的内容,帮我们维护着,现在突然良心发现,决定把账号交还给我们”。还有的平台索要授权遭到拒绝后,竟然称“其实你同不同意,我们都会抓取,来告诉你一声是尊重你。” 版权问题一直是内容分发平台的“死穴”。此前,有多家内容聚合平台被指未经授权使用自媒体内容,甚至被诉上法庭。尽管不少平台出台了所谓的版权保护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时有打擦边球之举。如何保护与管理版权,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不少传统媒体和自媒体人呼吁,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版权问题的监管和处罚,切实保护内容生产者的利益。 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副司长段玉萍指出,自媒体内容聚合平台应严格遵守著作权法规定,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建立合理的授权模式,搭建合法快捷的授权渠道。 无论是内容还是平台,都有难以替代的价值。好文章大家都喜欢,也需要通过好的渠道让读者看到。问题的关键在于,内容和渠道如何分享传播价值。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的利益分配方式是平台抱住了大蛋糕,切出一小块给内容生产者分享,这样不少内容生产者有种被“贱卖”的感觉。 补贴只是一时之计,保护内容才是长远之道。对平台而言,既要留住人,更重要的是留住心。尤其在内容平台越来越多,“做内容的人都不够用了”的情况下,内容生产者往往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对版权的要求也会更高。在此情况下,内容平台更需要根据自己的用户特征和定位,切实尊重内容生产者的劳动成果,建立起符合市场价值的分配模式,从而真正留住优质的自媒体人,并与目标用户和广告商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内容依然为王作者更需自强
“平台这么多,内容还值不值钱?”“入驻了这么多平台,为什么我依然没有红?”由于“平台独大”的现状,很多自媒体人有点心灰意冷。有自媒体人表示,很多平台的流量奖励,其实大都流向了原本的大V、网红。对“小玩家”而言,只能是“别人吃肉我喝汤”。 作为注意力经济的第一入口,内容是获取用户成本最低的渠道。尤其是在媒体融合加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内容获取用户的成本比以前更低了。然而,优质内容的价值不容忽视。 一点资讯副总裁金治说:“对于现在大多数内容聚合平台,一般提的方法论是算法可以解决一切。算法只是撬动分发效率的杠杆,而在如何平衡杠杆另一端的分发质量这一问题上,价值内容则扮演了重要的支点角色。” 新的内容平台上,内容本身也在发生变化。一是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趋向,让“轻量化”的内容更受平台读者欢迎。二是内容逐利性越来越明显,内容生产者由“自媒体人”变成“内容创业者”。越来越多的内容生产者选择娱乐、体育、旅游、餐饮、科技等更有“钱景”的领域。三是内容的形态越来越丰富,从单纯的文字再到漫画,如今短视频又称为内容创业的新风口。四是内容生产的团队化,平台对内容的质量和速度要求越来越高,单兵作战的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小团队的生产模式,正成为平台内容生产的普遍模式。 内容创业者没必要妄自菲薄,也不应得陇望蜀。有业内人士称,面对越来越多元的平台渠道,优质的内容生产者应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主战平台,通过优质内容获取平台扶持、扩大自身影响力,并抓住机会实现商业变现。 文章来源:搜狐科技——科技边角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