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市委会:
感谢贵委会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贵委会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市新材料产业 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 提案收悉。经综合市工信局等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市科技、工信等部门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引领,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结合省“双十”产业布局,大力推动我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产业布局规划、平台载体建设、重点领域突破、项目人才引进等方面全方位发力,具体进展主要有:
一、加强统筹谋划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将以先进材料为立足点,推动我市基础较好的化工材料向先进材料领域转型升级发展,通过强链补链延链不断增强先进战略材料对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依托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和前沿平台,加快前沿新材料布局,为产业高端化发展提供底层技术支撑。力争到 2025 年,我市新材料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规模达到 1700 亿元。
二、高标准规划新材料产业重点方向和空间布局
目前市科技部门牵头制定《东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了我市新材料产业具体发展思路:以重大科技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引领和支撑新材料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上下游企业、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攻关,打造创新联合体;推动我市新材料企业联合下游应用企业搭建新材料生产应用平台,加快新材料产品推广应用与更新迭代;积极培育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百强创新型企业、上市企业,推进新材料企业高质量发展;建立新材料孵化载体和产业支撑平台,完善孵化育成服务和产业发展服务;通过重点学科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式建立骨干科研人才培养体系等。
三、打造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我市于2021年启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其中新材料产业基地总规划面积10561亩,包括东部工业园全部区域9236亩和松山湖生态园的4个片区1325亩,将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重点发展新型显示、第三代半导体等电子信息产业关键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和前沿新材料,是松山湖打造新经济新产业策源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的重要抓手和强大引擎。
目前该基地已按照产城融合原则,编制了基地空间规划。制定了《关于推动东莞新材料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成功举办2021年基地招商大会,对接了一批意向落户基地的项目,成功引进光大半导体、信濠光电、银禧、凯金、三菱等重大项目;打造低成本空间约3万平方米;已将基金总规模10亿元的松山湖天使投资基金纳入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正在谋划设立松山湖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
四、推动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持续推动企业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核心力量,推动企业制订和实施长期发展战略、整合内外资源、统筹管理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企业从事重大技术研究开发、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目前我市新材料领域已建有上百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今年起,市科技部门开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绩效评估,进一步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打造高质量研发平台。二是推动行业创新型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企业积极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和载体,完成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前期成功争取广东省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创新中心获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今年将继续努力,努力争取更多企业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
五、建设新材料领域科研核心引擎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省材料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我市大力推动实验室发展,打造新材料领域科研核心引擎。截至2021年底,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总人员规模达998人,包括两院院士8人,海外高层次人才40人;全职人员有568人,其中博士学历及以上150人;实验室建成了材料制备及表征平台、中子科学平台、微加工与器件平台、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和大湾区电镜中心共五个公共技术平台,固定资产价值近10亿元;实验室已承担和参与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等纵向项目122项,项目总经费约5.86亿元;研究成果先后入选科技部评选的“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协评选的“2020年中国十大重大技术进展”。
六、推动科研仪器设备共享
我市大力推动科研资源共享,建设了“莞仪在线”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目前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理工学院等科研单位、高校院所和一批重点企业已将仪器设备纳入“莞仪在线”共享,上线仪器设备超过5000台。
七、引进培育高端人才
一是引进科研团队和人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引进25个面向产业化的创新样板工厂团队,一批高端科研人才携科研成果在莞转化。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与东莞理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等合作共建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引进一批科研团队,开展多领域科技合作。二是利用大平台大装置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44所高水平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57人;散裂中子源与港澳高校共同培育研究生16人。
八、下来工作计划
下来,市有关部门将持续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我市新材料产业“十四五”期间再上新台阶。
一是出台《东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在现有基础上规划布局未来我市新材料产业核心、科技核心,规划一批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明确发展路径、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
二是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推动我市企业和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合作,打造创新联合体,联合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掌握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三是推动我市新材料企业强化创新能力。优化我市企业研发机构布局,推动鼓励新材料企业申报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对发展良好的研发机构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建联合工程中心、创新研究中心等。
四是推动大装置大平台建设。推动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研资源开放共享,继续推进科研团队和高端人才引进,做好研究所联合培养服务工作。
最后,再次感谢贵委会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贵委会一如既往支持东莞科技创新,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我市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
东莞市科学技术局
上一篇:对东莞市政协第十四届一次会议第20220160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