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IP圈又被刷屏了,源于大家对专利年费的热议。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咱发展中国家的专利年费,可比发达国家还贵呢,中国企业是不是有点委屈有点亏?
虽然大家一边儿倒地认为咱们是贵了,但总还是有不同的声音,幸好有不同的声音,能让我们从更多的角度思考一些问题
【思博知产行业讨论】头晕脑胀地听了一天课,处理完邮件倒杯酒开始刷朋友圈。一篇关于年费的文章被众多好友转发——原来一份关于专利年费制度的调查报告发布了。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又是年费领域唯一专著,其间还有三位企业IP大佬撑场子,足见专业性、权威性是相当了得。看到最后,乔老师呼吁:各界关注和参与,共同研讨,进一步调整与完善我国年费制度,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才智。不由得春心荡漾,对年费这事儿也想说说我的看法。
好友们转发时引用最多的一段话是:我国维护一件发明专利20年有效期的年费总额除略低于德国外,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年费总额,大约是英国的2.2倍,法国的1.8倍,日本的1.7倍,韩国的3.7倍。若考虑人均收入水平因素,我国年费水平大约是美国的6.1倍,德国的3.6倍,英国的9.8倍,法国的7.3倍,日本的7.5倍,韩国的13.8倍。
言下之意是:中国专利年费贵呗!
在企业里面抱怨年费贵的朋友,这十来年我也见了不少,那么到底贵还是不贵呢?
我2004年入行,好像年费从那会儿到现在也没涨过,往前还能追溯到哪年,我真没去调查研究,可能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也做不了这样的调研。价格如此稳定的,恐怕只有国产打火机能够媲美了——从我中学偷着抽烟时就是1块钱一个。但这十来年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就不多举例子了。
估计看这篇文章的不少IP行内人,那就说说咱行内的事:
专利为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申请的专利一旦授权就是法定权利,能够在权利的范围内起到约束对手,提升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用户的议价能力,巩固、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得更高利润甚至产品定价权的作用。
专利那么,什么是权利的范围?
是由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和技术范围来限定的。专利年费就是为了获得时间、空间、技术上的垄断而付出的资金成本。搞专利的人最熟悉的是技术范围,也就是权利要求的范围,而技术范围只是权利范围的一个因素。时间范围更好理解,就是按年头交保护费。
专利那么空间范围是什么?
是专利权所覆盖的地域范围。中国总面积约9,672,018km?,减去台湾36,000km?,香港1,092km?,澳门29.5km?,还有9,634,896.5km?,这里还没算领海的470万平方公里。(为什么减港、澳、台呢?有机会普法时再聊,记住中国内地授权的专利不当然在港澳台受保护就好了。)专利权人在这么大的地面儿上可以依他享有的专利权约束对手、巩固市场份额、获得更高利润,而负担的对价比在弹丸之地的某国多一些是不是合理呢?租个别墅和跟别人合租个地下室找个次卧的价钱当然不一样嘛!
既然是合理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专利权人抱怨呢?我认为两个原因:
第一,专利不行。
授权的专利算不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达不到那样的效果,说到底还是专利质量不行。说到质量,又有个很大误区,我理解的专利质量是由市场质量、技术质量、法律质量共同决定的。IP业内老师们津津乐道的大多是法律质量,权利是不是稳定、权利要求的必要技术特征多少、主权从权逻辑是不是合适、说明书支不支持、实施例与权利要求的对应……这些说的统统都是法律质量。
对专利质量而言,一句话:法律质量高的专利未必能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想要专利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同时考虑市场、技术和法律。
第二,不会用。
有好专利不会用的,不在少数。从政府到企业、从论坛到联盟,专利运用说得很多。为什么说得多,因为做的不够;为什么做的不够,因为不会。国外的先进模式和经验到了中国,说得客观些:不见得好用,说得主观些:一定不好用。在中国的专利权人(不见得是中国的专利权人)必须学会在中国专利运用的方法。
因为以上两点原因:专利不行、行的也不太会用,所以造成了企业的高层不重视。不重视的结果就是给的人员编制少、给的资金预算少。在较少的预算之下,企业管专利的人不得不陷入到压价的恶性循环——压代理费、压律师费、压咨询费,现在又要压年费。年费怎么压呢,通过舆论抱怨年费高也许是个办法。
说到底:对于IP部门的人来说,压价不是成绩。压价有天赋的可以考虑转岗去采购部门,也许发展得更好。
作者:梁岩
来源:吹IP
|